跳到主要內容

圖書分級制度: 自律與檢查制度的理性妥協



                                                                                                by 邱炯友

出版品登載事項所涉範圍之尺度,常就國家或社會立場;或依個人權益之保護而設,且世界各國之執行寬嚴不一。每個國家所制定的檢查法案向來可分屬兩種類型:為維護思想自由與圖書自由流通而制定者;以及為禁止或篩選不良書刊而制定者。圖書檢查制度(censorship)長久以來伴隨著人類文明發展,其所爭議之內容卻不外乎政治觀點、宗教信仰、少數人民的權利與家庭價值等。[1] 依據維護人權與自由的Article 19組織於1991年的報告所示,圖書資料檢查的方式亦大略可分為下列數端 [2]:國內出版品出版前之種種設限、出版發行後之檢查、書刊查禁、以及外國書刊之進口與閱讀管制等。然而,除了上述四種情況外,卻仍然存在著許多「自我檢查」(self-censorship)的實例。
「自我檢查」的產生常始於自我檢查者之個人認知,儘管這些認知並非絕對全部來自於對該檢查事項的自覺或贊同,然而自我檢查者卻常懾於社會禮教、法律與政治環境壓力;或源於自身所受之教育與信仰,因而自發性地從善如流,顯現之精神仍在於「自律」。在形式上免於政府公權力干預,並求取同儕認同的自律作法,無疑地是一項對自我之社會角色認同與安全的調節機制,在實際運作上,「自我檢查」也會正式藉由各種學會或公會制定標準、規範,供該專業相關人士之遵行,並由該組織來統一解釋規則與監督的行為準則。[3] 就意義而言,一般圖書館或學校所謂的圖書選擇(selection)或選書政策便是一項自我檢查的舉措,這種舉措必需靠熟悉出版品市場的專家來執行,惟有他們才足以瞭解是否有其它更理想的書刊可供選擇;並且也明瞭制定或依循一定之選書原則或政策的必要性。因此,圖書出版的「自我檢查」實為出版者親自負起最專業的圖書選擇與過濾功能,而在商機與道德間謀取最佳的利基。
從柏拉圖的「共和國」理想以來,現代社會已經習於接受青少年和其他一些需要特別照料之族群,必須給予保護使免於受「污染」的論點。隨著印刷與知識普及,檢查制度的觀念漸漸產生並擴大,但是,民主法治國家卻也相當承認個人享有表達意見的自由,既是在於尊重人民交換知識和思想的機會。然而在諸多觀念的形成上,有一段掙扎的歷史過程:美國圖書館學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對檢查制度之立場,西元1939年前,既圖書館權利法案(Library Bill of Rights)確立之前,亦是搖擺不定。在1908年,Arthur E. Bostwick任職美國圖書館學會會長的就職演說文(“The Librarian as a Censor”)中就顯得很不光彩,文中他表達了反對三種書的立場:1)不良(Badness) – 道德教育或道德效應所不樂見的書籍 2)錯誤(Falsity) – 與事實相左的書籍;3)醜陋(Ugliness) – 冒犯或牴觸合宜、端莊及美感者的書籍。[4] Bostiwick支持檢查制度的論點遭到當時學界極大的批判;但也造引起極大的迴響,後續造成的兩極辯證更是十九世紀以來,未曾有過的分歧。當然,隨之也反映出美國國家與美國圖書館界本身對檢查與自由問題看法的成長歷程。在歷經反覆的辯論之後,大部分的人也始終認為主要問題在於「兒童」,有了此共識,從此絕大多數的美國圖書館在承認閱讀自由之餘;同時也願擔負起保護青少年的道德責任。
  就圖書館的經驗而言,政府所訂定的檢查條款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圖書館館藏資料之蒐集、典藏與流通政策,更因為資訊公開與知識自由早已逐漸變成民主國家的基本人權,而最易使得學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受到檢查制度的挑戰,其原因也在於讀者的適齡閱讀與否。若從圖書館界贊成檢查制度的保守理由,可由下列數項觀點,概略得之:[5]
1.   圖書館的歷史目的是藉著選擇資料以提升更好的生活品質。
2.   圖書館必須依某標準規範來選擇資料,且限制經由圖書館而接觸到不良書刊的途徑。
社會上存在的多樣價值觀造成了許多行為上與思考模式上的差異,這些差異不能一概地被忽略,出版品所表達的內容觀點亦是圖書館所應關注的。然而納稅人亦有權賦予圖書館員價值判斷的責任,以建立高品質的館藏,保障他們與家人各式各樣之權益。
圖書館就圖書資料的採訪上,確實產生許多「檢查」與「選擇」上的模糊空間。基本上,就圖書館學家的看法而言,檢查者(censor)的扮演常具負面意義,其在於否絕個人選擇閱讀訊息的權利,判定標準不在書的內容價值,而在於作者的種族與為人等理由;而選擇者是以積極正面的態度來期待能給予民眾足可影響選擇之機會與意見,也同時判斷著圖書內在價值,目的是要增進閱讀。[6] 檢查者主觀認定社區人民什麼不該讀看聽;選擇者則就其對社區需求的瞭解來選取資料,前者是一種單純情感化的行為;後者卻是一項複雜而具智慧的工作。[7] 以美國圖書館學會為首的閱讀自由之權利倡導與宣言(圖書館權利法案),其基本信仰來源乃是相信「讀者有權利且有能力判斷所閱讀的資料」之假設上,然而,所謂讀者的適齡身份與能力,在現實的生活裡卻仍有著極大的差異。
知識的自由使任何人得以擁有權利去保有任何主題之任何信仰,並可利用個人認為最適切之方式加以表達。當衡諸知識自由、讀者權利與道德倫理,出版自由的限制源於壓制性的體制設計,世界人權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1948)中第十九款揭櫫了「任何人均享有自由表達意見的權利,此權利不應受干涉。所擁有的意見自由及任何手段,不受國界之限。對資訊及思想有取得、接受和傳達之自由。」另外,在第二十九款則提到:「任何限制均由法律來決定,此限制乃基於尊重別人之權利與自由,且因道德、公共秩序及公共福利之需。」從上述須宣言中,實則充分表達了理性之自由與權利真諦,對於政府在立法上無法兼及大眾權益與社會道德約束時,尊重並借重社會團體之自律活動便是「最懶惰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的理智抉擇與行動圭臬了。冀圖一昧以法律或行政上之管制來規範出版自由,將難以杜眾人之口,最終亦將有違憲之慮。學術社團的力量對專業權威之建立有很大的助益,其主要功能也在凝聚專業人士的力量來制定各類規訂與標準,以供該行業之遵循並保障該領域人士的權益。
就某種程度而言,檢查制度仍是需要的,直到社會決定不再需要它為止。以美國國會為例,國會不會制定任何妨害言論及出版自由的法令,但是檢查制度依然存在,對出版商、書商、圖書館員及學校教師而論都像一把利劍,經常削掉具參考價值的書,其範圍更可從性教育、政治一直到兒童詩。[8] 而交由社會上專業團體的自覺行為與自律運動,社會中的保守勢力當會理性地運用團體力量來闡揚主張。
            圖書分級制度的是與非,就在於上述論點的衝突,就像知識自由與檢查制度的爭議,似乎很難有完全一致的認知。
瞭解檢查者的動機才能有效地對抗檢查制度的爭議,檢查制度也並非是全然的罪惡。當檢查制度佔優勢,則有破壞自由與真理之虞;若知識自由佔優勢,則又恐造成過度放任、自私,甚至導致無政府狀態而對國家社會造成負面影響,反而將人們帶進野蠻與專制的境地。[9] 大眾該思考的是:業界自律所發起的圖書分級制度,可以保障讀者權利,並有效對抗檢查制度的發生。而如果確實抑制了政府檢查制度發生的可能頻率,則政府的現存相關出版法令將日趨合理與彈性,可以更為出版者與一般人民所信服,也較能得到應有的威信與尊嚴。當檢查制度從古至今難以滅絕,則有組織的自律活動就成為釜底抽薪之策。誠如晏涵文教授所說:「…(藉由自律規約)不僅業者可出版更多樣化的作品,讓適齡的人有更多的閱讀選擇,新聞局也達成階段性的功能,使新聞局、業者、讀者間得到三贏的效果。」[10]
圖書出版界向來是知識和資訊的傳播者,出版自由並不等於自由出版,仍須接受某種公正與合理的限制。為求避免知識自由與檢查制度的反挫,理性的出版傳播者不會自外於市場、本身專業與社會的融合,圖書出版業的專業道德是否存在,有否像新聞傳播界、圖書館學界或其它各種專業存在著自身的理論性架構?圖書出版界的生態又是什麼?研究出版事業的環境在其上中下游所牽涉之讀者閱讀興趣與行為、圖書館採訪與選書政策、書店與中盤商市場、政府法規、業界出版發行等所形成之社會結構,便是一種出版生態學。為了維持這個生態的正常平衡,則應努力維繫彼此間之利益,創造具理性與妥協色彩的業者自律行為。出版除了商業機制外,更應該接受或承擔學術的理論規範與專業倫理的反覆辯證,以整合出版研究(或出版學)與圖書出版協會所引領的學術實務和省思。出版業者是不是也該與圖書館員一樣?在滿足讀者需求或接納各方意見時,最後仍須憑藉本身專業的社會職責,配合所屬社會的價值體系、社會變遷或價值衝突之程度,據以做最適切之裁量,使讀者除了享有閱讀品質之外,且在理性考慮了上述的社會條件後,保障所有讀者有權利閱讀他想閱讀之資料。此與圖書館員不同的是: 出版業者仍握有商業利益的生機。
圖書分級制度之若干疑義尚在於,例如:出版品外封套之使用是否足以免除該出版品再行限制分級之必要性?外封套是否妨礙消費者的權益,使其無法立即對刊物內容一窺究竟?這些疑慮是技術上可以克服的,端賴出版者如何再花心思去改善,實質上不影響圖書分級之施行必要性。實施圖書分級制度的另一項疑義是分級本身之標準為何?然而,分級標準即使在同一國家內也會隨著時間、個人與社會之主觀看法與轉化而產生差異,欲求得完全一致的、客觀的認定標準實屬不可奢求。分級制度本身並無問題,而有爭議的才是:什麼是政府所認定的「不合法」出版品。然而,作品所涉及的知識自由真義在法律的認可上是屬檢查制度的範疇,受批評的應該是執行禁制的檢查者,而非扮演市場產品選擇者之知識傳播業者。也因此對於圖書分級標準的不信賴,即使是存在的問題,也就不再是實施圖書分級制度所涉獵之層次範圍。交由業者與團體共同衡量與裁決出版品之分級,便成為一種折衷的彈性策略。
圖書分級是出版業界之自律性規範,並藉輿論之精神約束進行,自不宜有罰則,否則又可能淪為行政法令之強制制裁之弔詭。為求得分級標準之周延、客觀與公正,避免政府於執行查察取締時產生爭議,也為求守法業者權益免受不肖業者之矇混手段所損,經由出版團體(中華民國圖書出版事業協會、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來籌組圖書評議委員會,以協助認定有疑義之限制級圖書,便具相當之自律與公信的雙重意義,因為圖書評議委員會必須有超然的客觀職能,才可以令評議委員會協助認定為限制級之出版品免於出版法第三十二條之懲處。於是觀之,評議委員會在某種程度上仍影響著出版品適法或違法之命運,雖不若圖書檢查制度之機制,但亦帶有委託檢查或事前檢查之實質。
自我檢查的本質仍是「檢查制度」的化身,自律規約實地裡則是檢查制度與圖書選擇之折衷體現。如何善用這把代表社會自律妥協與公平理性精神的尚方寶劍,將是分級制交由人民、專家與出版商業經營者共同管理下,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在知識自由、出版自由之理念下,也有著極重大的意義。
我們相信圖書分級制之推行,其宗旨很明顯地在於益趨開放的社會中,反映社會之發展與進化、保護青少年讀者;而保障成年讀者的閱讀選擇、協助出版業者的同時,也在於幫助和提昇出版專業團體的組織功能,而絕不是就人民出版自由與閱讀自由做更嚴格之規範,因為,自律分級之旨趣無關於此。有效且有意義的圖書分級制度應是一項全面性的規約,由出版者與書店經營者合力謹守規範,那便是分級在先,銷售予適齡讀者在後的一種經營道德,以及需要所有的成年讀者秉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心,共同看待圖書分級制度實施的一項良心制度。

本文原載於
邱炯友。「自律與檢查制度的理性妥協」。出版界 56(19991) 20-23。互見 邱炯友。「圖書分級制度:自律與檢查制度的理性妥協」 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出版年鑑。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19996月。 53-58



[1] Norman Poppel and Edwin M. Ashley,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ensor,” Library Journal  111, no. 12 (1986): 39.
[2] 李淑芬,「思想自由與圖書檢查」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304 82年。頁389-90。引述自Judith F. Krug, “Intellectrual Freedom and Librarianship,” in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v.12 (1974), p. 169.
[3] 李淑芬,「思想自由與圖書檢查」。頁390
[4] Wayne A. Wiegand and Donald G. Davis, Jr. ed.,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History (New York: Garland, 1994), 120.
[5] S. D. Neill, “A Clash of Values: Censorship,” Canadian Library Journal 45 (1) (Feburary 1988): 35-6.
[6] Lester Asheim, “Not censorship but Selection,” Wilson Library Bulletin (September 1953): 66.
[7] 張慶仁,「圖書館圖書檢查問題之探討」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 47(79): 96-7
[8] Matt Miller and Joyce Meskis, “Censorship,” Colorado Libraries 19 (Summer 1993): 20.
[9] S. D. Neill, 39.
[10] 晏涵文主講「談圖書分級制之意義」見 邢曼雲, 「出版品分級新年新希望: 記『出版品分級制實施規約』說明會」出版流通 49 (85): 86

留言

Popular Posts

我們與惡的距離: 談迦南人之惡

我們與惡的距離 : 談迦南人之惡   邱炯友   經文 : 「這樣,約書亞擊殺全地的人,就是山地、南地、高原、山坡的人,和那些地的諸王, 沒有留下一個。將凡有氣息的盡行殺滅,正如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所吩咐的。 」 (約書亞記 10:40 ) ㄧ、前言 聖經中,對於征服迦南地並將該地「凡有氣息的人盡行殺滅」,著實對當代信徒而言,是一項必須予以理解的「困擾」。我們的上帝又如何在「行公義」、「好憐憫」的精神上啟示我們?「迦南地」是一個極美與寬闊之地,且是一個流奶與蜜之地;也就是迦南人、赫人、亞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之地(出 3:8 )。此地東西界於地中海和約旦河之間,南北界大約於埃及西奈半島東北與現今的敘利亞和黎巴嫩的一部分。神的應許進入迦南地,乃是有條件與警示的,萬不能又與迦南人同流合污,必須確實做到「分別為聖」之誡命: 所以,你們要謹守遵行我一切的律例典章,免得我領你們去住的那地把你們吐出。我在你們面前所逐出的國民,你們不可隨從他們的風俗;因為他們行了這一切的事,所以我厭惡他們。但我對你們說過,你們要承受他們的地,就是我要賜給你們為業、流奶與蜜之地。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使你們與萬民有分別的。所以,你們要把潔淨和不潔淨的禽獸分別出來;不可因我給你們分為不潔淨的禽獸,或是滋生在地上的活物,使自己成為可憎惡的。你們要歸我為聖,因為我 ─ 耶和華是聖的,並叫你們與萬民有分別,使你們作我的民(利 20:22-26 )。 二、對上帝的順服:我是耶和華你的 神 《 約書亞記 》 開宗明義強調以色列人要剛強壯膽,謹守遵行律法、晝夜思想,必定有耶和華的同行(書 1:7-9 )。「凡你們腳掌所踏之地,我都照著我所應許摩西的話賜給你們了。從曠野和這黎巴嫩,直到伯拉大河,赫人的全地,又到大海日落之處,都要作你們的境界」(書 1:3-4 )。耶和華所要賜與以色列人為永業的迦南全地,是一項永遠的約,但是,有一項前提,那便是「我也必作他們的 神」,換言之,也就是摩西十誡中首要原則「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出 20:3 )。耶和華是忌邪的神 (jealous God) ,祂的心情是“ jealous” 而不是“ envy” 因為它不是起因於「無」而是源自「既有」的選民關係;也是進入迦南地之民(以色列民)與耶和華的信諾( commitment )不可剝奪。 在 《 申命記 》 所記載

台灣公共出借權圖書館系統運作芻議: 公共圖書館自動化系統之觀察

作者: 邱炯友、曾苓莉  公共圖書館為公共出借權 (Public Lending Right; PLR)常見之 權利發生地, PLR 的補償酬金計算方式向來多元,但若採用圖書借閱次數做為補償酬金計算方式的 PLR 制度,則更必須仰仗圖書館自動化系統之運作,以獲取圖書借閱統計資料。英國發展 PLR 制度初期,由於地域廣大與電腦技術未臻今日成熟,為減少繁複的作業流程,因而設計較為簡便的樣本圖書館推估模式計算圖書在全英國的被外借次數,然而臺灣地域狹小,各公共圖書館又具有其獨特的圖書採購文化,若與英國採取相同的樣本推估方法,恐容易造成較大的抽樣誤差。再者現代資訊科技已具備處理大量數據的優勢,整合與計算全國公共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提供的年度借閱統計在技術上已非難事,因此臺灣欲施行 PLR 制度若採用年度全國實際借閱次數計算 PLR 補償酬金,不僅能消弭推估模式產生的誤差疑慮,亦能真實反應圖書被外借的狀況,增加補償酬金計算的正當性與合理性。 植基於前述背景,各公共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在借閱統計功能方面的支援性,以及整合不同系統之間統計數據的解決方法,這兩者將是規劃臺灣 PLR 制度施行時必須深究的重要議題。本文首先就目前臺灣所有的公共圖書館採用之自動化系統分布概況進行介紹,以了解現有系統的種數與廠商品牌,再針對台灣北、中、南、東區域分佈考量,調查臺北市立圖書館、新北市立圖書館、臺中市立圖書館、高雄市立圖書館,以及花蓮縣立文化局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提供的年度借閱統計,進行各大系統支援程度分析,同時討論公共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借閱統計實務工作所面臨的困境與問題,並研議與商擬如何整合來自不同廠商異質系統產生的報表資訊;最末藉由檢視與分析借閱統計資料的歷程,覺察以及探討與圖書館相關的 PLR 議題。 一、    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簡述 臺灣之公共圖書館家族體系因行政組織層級的不同,除國家圖書館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實應定位為「學術圖書館」之外,可將公共圖書館體系區分成四種等級: 第一級為中央層級國立圖書館,包括國立臺灣圖書館與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二所。 第二級為直轄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六都)市立圖書館。 第三級為縣市級圖書館,即是目前的縣市文化局 ( 處 ) 圖

我對台灣「公共出借權」的看法:理想與現實

我對台灣「公共出借權」的看法:理想與現實  邱炯友 「公共出借權」 (Public Lending Right ,英文簡稱 PLR) 不可稱作「公共租借權」,因為「租」與「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關係與法律行為名詞。在台灣,還可以稱作「公共借閱權」,然而,卻極易跟出版界曾力爭過的「 ( 公共圖書館 ) 圖書公閱版」名詞混淆,因為過去確實有人誤以為「公共借閱權」的簡稱就是圖書「公閱版」之意。顯然若將中文譯稱既能與國際接軌,又能避免以辭害意的做法,就是採用 「公共出借權」之稱,或頂多稱之為「圖書館公共出借權」。 國外所推動的 PLR 制肇因於圖書館 ( 常見但不限定必為「公共圖書館」 ) 將館藏內的圖書出版品免費出借給讀者,而可能造成被借閱作品(作者)之市場銷售(版稅)收入減損,因此,政府必須基於著作權法精神、文化政策或社會福利政策等理由,編列預算予以補償相關權益人之損失。 PLR 的核心角色是:圖書館、作者、出版者。其中以「作者」 ( 著作人 ) 為最核心照顧之對象,但就現實面而言,若缺乏「出版者」的鼎力扶持,就恐怕便得不到足夠的聲援力量,制度推動將無以為繼;若 為獎勵本土文學創作同時扶植出版產業,納入「出版者」亦可以產生外溢效應,凸顯政府獎勵出版業與調和出版業與 圖書館利益與共之關係。 此外, PLR 制度所產生的作業需求與統計報表,都有助於參與 PLR 的圖書館之管理機制、閱讀推廣活動與借閱系統功能之精進與提升。 [1] 對於所採計之補償金計算原則 ,若採計「冊數」或「種數」之方式為補償原則,首先必須界定有效補償對象之出版年代始自何年?抑或只要符合我國著作權保護標的之年代即可?但如何因應大量衍生查證著作物之作者國籍並確認有效出版年代、公共財、通訊處與匯款帳號等問題,以及是否需要再針對圖書館館藏之贈書、交換書、停滯借閱書籍等進行查證,以求杜絕補償酬金可能過於浮濫發放等弊端?舉凡這些困擾都將應運而生。反觀於此,若採計「館藏借閱次數」為政策模式,將重點置於「借閱行為」而非「圖書身份」,則可以稍事「降低」前述困擾,亦相當符合類似「使用者付費」精神下的「公平正義」精神;而其額外優點更顯現於: PLR 制度可產生圖書館借閱排行記錄檔案,有助於館藏政策發展;以及提供珍貴借閱消費行為分析資料,有助於出版社與學者進行相關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