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1, 2017的文章

《灣生回家》作者身份造假事件迴響

                                                                                                                                           By  邱炯友           一般銷售書市(trade book market),特別是暢銷書,之造假事件通常極易引起媒體與讀者注目。可是這類事件與學者論著的造假、抄襲等所謂「學術不端事件」相較,有何異同處?我們可以從學術倫理的探討中得到什麼啟示?出版業者又該如何面對這類難以預料的新聞事件? 在國外書市這種造假圖書風波並非罕見。出版業者有無能力事先防範扮演好“fact-checkers”的角色?知名的出版社一旦出版了造假內容(不論是故事情節或作者身份的偽造等)的暢銷書,隨之而來的媒體報導壓力向來都是難以善後的。2013年出版Threshold書系中的The Embassy House一書因作者佯稱故事現場經歷所杜撰出的內容在被媒體揭露後,Simon & Schuster出版社忍痛下架了這本已印行38,000冊的暢銷作。         許多人不禁質疑:出版社與編輯難道無法查證書籍內容真偽嗎?這項質疑就宛如我們質疑學術期刊(書籍)的倫理問題一樣,怪罪出版單位或編輯及審稿者,甚至是具名的「推薦者」,往往是不切實際,其間或有所謂「問責」(accountability)的道德問題,然而關鍵還是在於作者個人,也就像學術作品一樣,任何「作者」都必須為自己作品的正確性負起「專有的責任」(“Without in-house fact-checkers at most publishing houses, authors themselves typically bear the sol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ccuracy of their work.”)         從The Embassy House事件中,許多業界的出版編輯老手都認為,不比學術出版單位,一般商業出版社常常已被書市出版計劃催促趕工,向來缺乏所謂社內的專職「事實審核員」“in-house fact-checkers”事件當然難以防範;而事實上也僅有極少數的著名作家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