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我們與惡的距離: 談迦南人之惡

我們與惡的距離: 談迦南人之惡

 


邱炯友

 


經文

「這樣,約書亞擊殺全地的人,就是山地、南地、高原、山坡的人,和那些地的諸王,

沒有留下一個。將凡有氣息的盡行殺滅,正如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所吩咐的。 」

(約書亞記10:40


ㄧ、前言

聖經中,對於征服迦南地並將該地「凡有氣息的人盡行殺滅」,著實對當代信徒而言,是一項必須予以理解的「困擾」。我們的上帝又如何在「行公義」、「好憐憫」的精神上啟示我們?「迦南地」是一個極美與寬闊之地,且是一個流奶與蜜之地;也就是迦南人、赫人、亞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之地(出3:8)。此地東西界於地中海和約旦河之間,南北界大約於埃及西奈半島東北與現今的敘利亞和黎巴嫩的一部分。神的應許進入迦南地,乃是有條件與警示的,萬不能又與迦南人同流合污,必須確實做到「分別為聖」之誡命:

所以,你們要謹守遵行我一切的律例典章,免得我領你們去住的那地把你們吐出。我在你們面前所逐出的國民,你們不可隨從他們的風俗;因為他們行了這一切的事,所以我厭惡他們。但我對你們說過,你們要承受他們的地,就是我要賜給你們為業、流奶與蜜之地。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使你們與萬民有分別的。所以,你們要把潔淨和不潔淨的禽獸分別出來;不可因我給你們分為不潔淨的禽獸,或是滋生在地上的活物,使自己成為可憎惡的。你們要歸我為聖,因為我耶和華是聖的,並叫你們與萬民有分別,使你們作我的民(利20:22-26)。

二、對上帝的順服:我是耶和華你的 神

約書亞記開宗明義強調以色列人要剛強壯膽,謹守遵行律法、晝夜思想,必定有耶和華的同行(書1:7-9)。「凡你們腳掌所踏之地,我都照著我所應許摩西的話賜給你們了。從曠野和這黎巴嫩,直到伯拉大河,赫人的全地,又到大海日落之處,都要作你們的境界」(書1:3-4)。耶和華所要賜與以色列人為永業的迦南全地,是一項永遠的約,但是,有一項前提,那便是「我也必作他們的 神」,換言之,也就是摩西十誡中首要原則「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出20:3)。耶和華是忌邪的神(jealous God),祂的心情是“jealous”而不是“envy”因為它不是起因於「無」而是源自「既有」的選民關係;也是進入迦南地之民(以色列民)與耶和華的信諾(commitment)不可剝奪。

申命記所記載有關戰爭條例的敘述中,耶和華對非迦南地的城市征戰時,仍以勸和、先禮後兵之原則,但依舊強調「這些國民的城(赫人、亞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耶和華你 神既賜你為業,其中凡有氣息的,一個不存留。都滅絕淨盡,免得他們教導你們(以色列民)學習一切可憎惡的事」(2116-18)《希伯來書》提到「那些不順從」的迦南人,似乎某種程度也暗指他們明明自知道德上的罪,卻屢屢耽溺不悔改(11:31)

耶和華如此嚴厲與堅定,甚至還「使他們心裡剛硬,來與以色列人爭戰,好叫他們盡被殺滅,不蒙憐憫,正如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11:20),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即在於迦南地人的悖逆、冥頑與風俗習慣敗壞(例如:廟妓、火祭獻邪神),以及耶和華將潔淨此地為聖之故。

你到了耶和華你 神所賜之地,那些國民所行可憎惡的事,你不可學著行。你們中間不可有人使兒女經火,也不可有占卜的、觀兆的、用法術的、行邪術的、用迷術的、交鬼的、行巫術的、過陰的。凡行這些事的都為耶和華所憎惡;因那些國民行這可憎惡的事,所以耶和華你的 神將他們從你面前趕出。(18:9-12)

此外,耶和華接著更明白期許以色列民必須:

你要在耶和華你的 神前作完全人。因你所要趕出的那些國民都聽信觀兆的和占卜的,至於你,耶和華你的 神從來不許你這樣行。(申18:13-14

迦南人的諸多惡行,在《利未記》18章亦有相關的記載,對於那些惡事,耶和華一再告誡:「在這一切的事上,你們都不可玷污自己;因為我在你們面前所逐出的列邦,在這一切的事上玷污了自己;連地也玷污了,所以我追討那地的罪孽,那地也吐出他的居民」(利18:24-25

聖經先知所傳講的信息,常在於神、罪、罰、救四項真道。迦南地人的罪孽,連「那地也吐出他的居民」。被圈在罪裡的人們,原本該是切切實實地知罪,「好塞住各人的嘴,叫普世的人都伏在 神審判之下」(羅馬書3:19),但是,如果誤以為自己的「公義」所該得賞,就容易再次悖逆上帝,而也被吐出於地。經上說:「耶和華你的 神將這些國民從你面前攆出以後,你心裡不可說:『耶和華將我領近來得這地是因為我的義』其實,耶和華將他們從你面前趕出去是因為他們的惡。又因耶和華要堅定他向你列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所應許的話」(9:4-5) 這也是源自上帝的信實,而絕非靠著以色列人的「義」。人的罪與受罰,都緊隨著神的公義與恩典而彰顯,人也必須再緊緊倚靠神的拯救,才得以重新被創造新生。若如此,則我們又當如何擁有神的恩典而不自義,不要硬著頸項而驕縱、不順服呢?但求,有上帝的同在。

三、與上帝的同在:等候悔改與滿足神的心意

這些耶和華所賜的「境界」(territory)仍是需要歷經預期的艱苦爭戰而得來,始能戰勝強敵。《歷代志上》雅比斯的禱告內容:「甚願你賜福予我,擴張我的境界,常與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難,不受艱苦」(歷上4:10),也正是預期了將遭到的挑戰而虛心求禱。「應許」是無條件的恩典,使得以色列民在進迦南地得以克敵致勝。凡從雅各來的就是「以色列人」,耶和華所要賜給「以色列人的地」(書1:2),也就是應許亞伯拉罕後裔之地;然而,雖然遠溯及亞伯拉罕(亞伯蘭)因受耶和華呼召離開他的本地吾珥後,卻「因為亞摩利人的罪孽還沒有盈滿」,上帝耶和華也願容忍他們直等到四百年,好讓他們悔改;在此時期亞伯蘭的後裔必寄居埃及地,等待、服事與受苦(創15:13-16)。

《約書亞記》中的神學主題信息,從來不缺以色列人「順服神旨意、起來爭戰、按著神的應許、承受迦南美地」。第一代以色列人膽怯不信,但新一代在約書亞率領下,信靠順服,得以剛強壯膽進入迦南爭戰,成就了耶和華給予列祖的應許,擴張境界,得著安息。為業的「土地」屬以色列人與否,向來都密切關係著他們是否順服與信靠 耶和華神 (23:15-1624:20);以及完全的信靠,即使面對頑強的敵人,依然在上帝的引領下,「只要剛強,大大壯膽,謹守遵行我僕人摩西所吩咐你的一切律法,不可偏離左右,使你無論往那裏去,都可以順利…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那裏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1:7-9)

耶和華當初對亞伯蘭的呼召賜福,要他到所要指示的地方去,成為大國,也要他「叫別人得福」(12:1-2),也就是:去!成為別人的祝福。上帝要我們怎麼做、怎麼行?我們自當怎麼做也怎麼行。耶和華早已指示何為善,更要百姓不只應該「行公義」、「好憐憫」,也必須「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6:8)。對迦南地的征伐,從另一個更實質的角度而言,「行公義」與「好憐憫」兩者乃是上帝命令我們日常踐履之行為,並非由我們反向要求我們的上帝去執行「人所主觀的認定」;同樣,「存謙卑的心」更是不要自以為義,而以不順服的心去測度上帝的標準,如此才符合上帝的心意,有神的同在。

四、結論

舊約歷史書中的「聖戰」經文,在基督教歷史發展中,有時就像十字軍東征般,非出自於上帝的旨意,卻被人利用來作為武力征伐的依據,如此,更顯露出人的罪性之劣。我們自當明白若是真正上帝的旨意征戰,我們也不能、無法限制神發號司令的自由,神學家Richard B. Hays認為:而即使有神學家利用「寓意式」的詮釋和美化這些舊約歷史中的「凡有氣息,一個不可存留」之耶和華的嚴厲,也難以符合「舊約明顯地認可神的子民在某些情況下有武裝上陣的合理性」。[1] 然而,Hays也更進一步表示:「新約沒有提供基督徒以參戰為『義』的基礎依據」,而且現代的基督徒對於有關於暴力的經文,更要具備有「末世盼望的情境」為前提,畢竟死亡不是最後結局,耶穌復活表明了「神的能力已勝過暴力的權勢」。[2]

舊約歷史書中,神對亞伯拉罕(與後裔)的祝福,對照對迦南人罪行討伐,兩者並不相矛盾;這就如同耶和華對於以色列民的罪行亦予懲罰一樣。Christopher Wright在其《基督教舊約倫理學》論著上,提到征地不僅是上帝懲罰的行動,也是預示最後的審判;而在道德的差異上,「隨心所欲的暴力」和「在道德懲戒架構下所施行的暴力」明顯有極大不同。[3] 看待舊約中迦南人之惡與被殺滅之餘,我們也應該可以發現,耶和華也同樣警告以色列民,不要與迦南人一樣玷污那地,否則以色列民也終將被憎惡、被地「吐出」(18:28)。我們若用HaysWright的觀點來看待世事與對應世事,是否更有永生的盼望,也能更符合 神的心意?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悔改、順服,而能與上帝同行,才是看待舊約迦南人的征伐與檢視自己的罪性與救贖機會時,最好的收穫。同時,也好讓我們與迦南人之惡,在上帝眼中,有著清楚的份際。


問題思考:「無辜」迦南人之滅絕   vs 「民主昏君」公民的承受?



[1] 海斯(Richard B. Hays)基督教新約倫理學,白陳毓華譯 (新北市:校園書房,2011)450

[2] 同前註,

[3] 萊特(Christopher J.H. Wright)基督教舊約倫理學,黃龍光譯 (新北市:校園書房,2011)582, 579

留言

Popular Posts

台灣公共出借權圖書館系統運作芻議: 公共圖書館自動化系統之觀察

作者: 邱炯友、曾苓莉  公共圖書館為公共出借權 (Public Lending Right; PLR)常見之 權利發生地, PLR 的補償酬金計算方式向來多元,但若採用圖書借閱次數做為補償酬金計算方式的 PLR 制度,則更必須仰仗圖書館自動化系統之運作,以獲取圖書借閱統計資料。英國發展 PLR 制度初期,由於地域廣大與電腦技術未臻今日成熟,為減少繁複的作業流程,因而設計較為簡便的樣本圖書館推估模式計算圖書在全英國的被外借次數,然而臺灣地域狹小,各公共圖書館又具有其獨特的圖書採購文化,若與英國採取相同的樣本推估方法,恐容易造成較大的抽樣誤差。再者現代資訊科技已具備處理大量數據的優勢,整合與計算全國公共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提供的年度借閱統計在技術上已非難事,因此臺灣欲施行 PLR 制度若採用年度全國實際借閱次數計算 PLR 補償酬金,不僅能消弭推估模式產生的誤差疑慮,亦能真實反應圖書被外借的狀況,增加補償酬金計算的正當性與合理性。 植基於前述背景,各公共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在借閱統計功能方面的支援性,以及整合不同系統之間統計數據的解決方法,這兩者將是規劃臺灣 PLR 制度施行時必須深究的重要議題。本文首先就目前臺灣所有的公共圖書館採用之自動化系統分布概況進行介紹,以了解現有系統的種數與廠商品牌,再針對台灣北、中、南、東區域分佈考量,調查臺北市立圖書館、新北市立圖書館、臺中市立圖書館、高雄市立圖書館,以及花蓮縣立文化局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提供的年度借閱統計,進行各大系統支援程度分析,同時討論公共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借閱統計實務工作所面臨的困境與問題,並研議與商擬如何整合來自不同廠商異質系統產生的報表資訊;最末藉由檢視與分析借閱統計資料的歷程,覺察以及探討與圖書館相關的 PLR 議題。 一、    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簡述 臺灣之公共圖書館家族體系因行政組織層級的不同,除國家圖書館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實應定位為「學術圖書館」之外,可將公共圖書館體系區分成四種等級: 第一級為中央層級國立圖書館,包括國立臺灣圖書館與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二所。 第二級為直轄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六都)市立圖書館。 第三級為縣市級圖書館,即是目前...

讓台灣再認識一次「公共出借權」

邱炯友 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ㄧ、前言:圖書館與作者權益的關鍵意義 「公共出借權」(Public Lending Right;以下簡稱PLR)或稱「公共借閱權」以及其類似制度的實施,多年來歷經各國的運作發展之下,該制度的受惠對象幾乎涵蓋著作物相對應的各種權益人。 [1] 其中「(紙本)圖書出版品」為各國最基本且必備的出版品類型;至於視聽影音資料或電子出版品之適用與否,則各國不一,尤其是此制度對於「電子出版品」的適用,至今不但少見,其條件亦未十分成熟。從PLR實施發展過程中,源於1940年代丹麥、挪威等國的此類制度,數十年來也在許多國家,特別是歐洲國家中,持續、穩定、有組織的運作著。在近二十多年來,因緣際會之下,始於1979年立法並於1982年開始實施此制的英國,現今已積極扮演推動PLR制度的使徒角色,也成為此制度的國際標竿。 以歐盟為首的國外PLR機制已趨穩定成熟,若依前任英國PLR辦公室主官(PLR Office Registrar) Dr. Parker之述,則實際上略涉PLR相關立法的國家已達54國,重新認識PLR儼然成為文化出版的「國際趨勢」。而此制度在名詞的使用上,許多北歐國家也採用「圖書館補償金」(Library Compensation)稱之,此外亦有國家將其稱之為「圖書館出借權」(Library Lending Right)、「圖書館使用費」(Library Royalties)或 「作家出借權」(Author’s Lending Right)。 [2] 這些稱謂莫不看出PLR制度的兩大相應角色為:圖書館與作者。 PLR制度截至2016底計有32國施行,其中除了紐西(1973實施)、澳洲、格陵蘭、加拿大與以色列(1986實施),餘28國皆為歐洲國家(1946丹麥成為PLR首先實施之國)。亞洲國家除了台灣多年來時而出現PLR之籲求外,日本及香港對此議題也曾積極訴求或活動研擬,香港近年來擬推「授予公共圖書館圖書借閱權」將其稱之為「授借權」既相當活躍積極。 [3] 然而,國際所謂的「Public Lending Right」並不僅只侷限於發生在「公共」圖書館;而不論是出自出版社或作者身份,也不盡然全基於「(著作權)權利關係」的「授予」下而產生此制度,香港推行此制度或許有其特定背景條件,故以此「授借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