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3, 2018的文章

圖書分級制度: 自律與檢查制度的理性妥協

                                                                                                by 邱炯友 出版品登載事項所涉範圍之尺度,常就國家或社會立場;或依個人權益之保護而設,且世界各國之執行寬嚴不一。每個國家所制定的檢查法案向來可分屬兩種類型:為維護思想自由與圖書自由流通而制定者;以及為禁止或篩選不良書刊而制定者。圖書檢查制度 (censorship) 長久以來伴隨著人類文明發展,其所爭議之內容卻不外乎政治觀點、宗教信仰、少數人民的權利與家庭價值等。 [1] 依據維護人權與自由的 Article 19 組織於 1991 年的報告所示,圖書資料檢查的方式亦大略可分為下列數端 [2] :國內出版品出版前之種種設限、出版發行後之檢查、書刊查禁、以及外國書刊之進口與閱讀管制等。然而,除了上述四種情況外,卻仍然存在著許多「自我檢查」 (self-censorship) 的實例。 「自我檢查」的產生常始於自我檢查者之個人認知,儘管這些認知並非絕對全部來自於對該檢查事項的自覺或贊同,然而自我檢查者卻常懾於社會禮教、法律與政治環境壓力;或源於自身所受之教育與信仰,因而自發性地從善如流,顯現之精神仍在於「自律」。在形式上免於政府公權力干預,並求取同儕認同的自律作法,無疑地是一項對自我之社會角色認同與安全的調節機制,在實際運作上,「自我檢查」也會正式藉由各種學會或公會制定標準、規範,供該專業相關人士之遵行,並由該組織來統一解釋規則與監督的行為準則。 [3] 就意義而言,一般圖書館或學校所謂的圖書選擇 (selection) 或選書政策便是一項自我檢查的舉措,這種舉措必需靠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