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灣生回家》作者身份造假事件迴響

                                                                                                                                           By  邱炯友

          一般銷售書市(trade book market),特別是暢銷書,之造假事件通常極易引起媒體與讀者注目。可是這類事件與學者論著的造假、抄襲等所謂「學術不端事件」相較,有何異同處?我們可以從學術倫理的探討中得到什麼啟示?出版業者又該如何面對這類難以預料的新聞事件?
在國外書市這種造假圖書風波並非罕見。出版業者有無能力事先防範扮演好“fact-checkers”的角色?知名的出版社一旦出版了造假內容(不論是故事情節或作者身份的偽造等)的暢銷書,隨之而來的媒體報導壓力向來都是難以善後的。2013年出版Threshold書系中的The Embassy House一書因作者佯稱故事現場經歷所杜撰出的內容在被媒體揭露後,Simon & Schuster出版社忍痛下架了這本已印行38,000冊的暢銷作。

        許多人不禁質疑:出版社與編輯難道無法查證書籍內容真偽嗎?這項質疑就宛如我們質疑學術期刊(書籍)的倫理問題一樣,怪罪出版單位或編輯及審稿者,甚至是具名的「推薦者」,往往是不切實際,其間或有所謂「問責」(accountability)的道德問題,然而關鍵還是在於作者個人,也就像學術作品一樣,任何「作者」都必須為自己作品的正確性負起「專有的責任」(“Without in-house fact-checkers at most publishing houses, authors themselves typically bear the sol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ccuracy of their work.”)

        從The Embassy House事件中,許多業界的出版編輯老手都認為,不比學術出版單位,一般商業出版社常常已被書市出版計劃催促趕工,向來缺乏所謂社內的專職「事實審核員」“in-house fact-checkers”事件當然難以防範;而事實上也僅有極少數的著名作家才會自己再花心思自費查證:"As a general course of business, publishers do not conduct a thorough fact-check on most of their books, …. [only] A number of our prominent authors will, in fact, employ an outside fact-checker at their own expense." 

        顯然地,不論是圖書出版社編輯或作家經紀人也都有這種無力感,自覺因為作家的不誠信,相當容易牽連受傷害,若遇到第一次新生作家及憑藉「寫手」(ghost writer)撰述者,在不明底細的情境下,造假的風險是多少存在的,此時或者只好主動要求作家必須自行盡到查證責任。
而另一個著名案例為比利時作家Misha Defonseca 所書寫的回憶錄,描述她被狼群收養的歷史,以18國語言出版並拍成影片名噪一時,但後來被證明此為虛構作品“a work of fiction”,二十年後被法官認定必須賠償2千2百50萬美元予出版社。“Now a judge has ruled that despite the author's claims that she believed her story to be true during the publication process, she will have to pay back the money she was awarded, which amounts to $22.5m.”

《灣生回家》仍在發燒中,它將成為台灣出版史上的顯明個案。大家都在關心與反省。


參考資料:
Alison Flood, “Author of fake Holocaust memoir ordered to return $22.5m to publisher.” The GuardianMonday 12 May 2014,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14/may/12/author-fake-holocaust-memoir-to-return-22m


Joe Strupp, "Book Publishing's Dirty Secret: Fact-Checking Is Basically Non-Existent." MediaMatters for AmericaNovember 15, 2013. http://mediamatters.org/blog/2013/11/15/book-publishings-dirty-secret-fact-checking-is/196917#disqus_thread

留言

Popular Posts

我們與惡的距離: 談迦南人之惡

我們與惡的距離 : 談迦南人之惡   邱炯友   經文 : 「這樣,約書亞擊殺全地的人,就是山地、南地、高原、山坡的人,和那些地的諸王, 沒有留下一個。將凡有氣息的盡行殺滅,正如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所吩咐的。 」 (約書亞記 10:40 ) ㄧ、前言 聖經中,對於征服迦南地並將該地「凡有氣息的人盡行殺滅」,著實對當代信徒而言,是一項必須予以理解的「困擾」。我們的上帝又如何在「行公義」、「好憐憫」的精神上啟示我們?「迦南地」是一個極美與寬闊之地,且是一個流奶與蜜之地;也就是迦南人、赫人、亞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之地(出 3:8 )。此地東西界於地中海和約旦河之間,南北界大約於埃及西奈半島東北與現今的敘利亞和黎巴嫩的一部分。神的應許進入迦南地,乃是有條件與警示的,萬不能又與迦南人同流合污,必須確實做到「分別為聖」之誡命: 所以,你們要謹守遵行我一切的律例典章,免得我領你們去住的那地把你們吐出。我在你們面前所逐出的國民,你們不可隨從他們的風俗;因為他們行了這一切的事,所以我厭惡他們。但我對你們說過,你們要承受他們的地,就是我要賜給你們為業、流奶與蜜之地。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使你們與萬民有分別的。所以,你們要把潔淨和不潔淨的禽獸分別出來;不可因我給你們分為不潔淨的禽獸,或是滋生在地上的活物,使自己成為可憎惡的。你們要歸我為聖,因為我 ─ 耶和華是聖的,並叫你們與萬民有分別,使你們作我的民(利 20:22-26 )。 二、對上帝的順服:我是耶和華你的 神 《 約書亞記 》 開宗明義強調以色列人要剛強壯膽,謹守遵行律法、晝夜思想,必定有耶和華的同行(書 1:7-9 )。「凡你們腳掌所踏之地,我都照著我所應許摩西的話賜給你們了。從曠野和這黎巴嫩,直到伯拉大河,赫人的全地,又到大海日落之處,都要作你們的境界」(書 1:3-4 )。耶和華所要賜與以色列人為永業的迦南全地,是一項永遠的約,但是,有一項前提,那便是「我也必作他們的 神」,換言之,也就是摩西十誡中首要原則「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出 20:3 )。耶和華是忌邪的神 (jealous God) ,祂的心情是“ jealous” 而不是“ envy” 因為它不是起因於「無」而是源自「既有」的選民關係;也是進入迦南地之民(以色列民)與耶和華的信諾( commitment )不可剝奪。 在 《 申命記 》 所記載

台灣公共出借權圖書館系統運作芻議: 公共圖書館自動化系統之觀察

作者: 邱炯友、曾苓莉  公共圖書館為公共出借權 (Public Lending Right; PLR)常見之 權利發生地, PLR 的補償酬金計算方式向來多元,但若採用圖書借閱次數做為補償酬金計算方式的 PLR 制度,則更必須仰仗圖書館自動化系統之運作,以獲取圖書借閱統計資料。英國發展 PLR 制度初期,由於地域廣大與電腦技術未臻今日成熟,為減少繁複的作業流程,因而設計較為簡便的樣本圖書館推估模式計算圖書在全英國的被外借次數,然而臺灣地域狹小,各公共圖書館又具有其獨特的圖書採購文化,若與英國採取相同的樣本推估方法,恐容易造成較大的抽樣誤差。再者現代資訊科技已具備處理大量數據的優勢,整合與計算全國公共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提供的年度借閱統計在技術上已非難事,因此臺灣欲施行 PLR 制度若採用年度全國實際借閱次數計算 PLR 補償酬金,不僅能消弭推估模式產生的誤差疑慮,亦能真實反應圖書被外借的狀況,增加補償酬金計算的正當性與合理性。 植基於前述背景,各公共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在借閱統計功能方面的支援性,以及整合不同系統之間統計數據的解決方法,這兩者將是規劃臺灣 PLR 制度施行時必須深究的重要議題。本文首先就目前臺灣所有的公共圖書館採用之自動化系統分布概況進行介紹,以了解現有系統的種數與廠商品牌,再針對台灣北、中、南、東區域分佈考量,調查臺北市立圖書館、新北市立圖書館、臺中市立圖書館、高雄市立圖書館,以及花蓮縣立文化局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提供的年度借閱統計,進行各大系統支援程度分析,同時討論公共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借閱統計實務工作所面臨的困境與問題,並研議與商擬如何整合來自不同廠商異質系統產生的報表資訊;最末藉由檢視與分析借閱統計資料的歷程,覺察以及探討與圖書館相關的 PLR 議題。 一、    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簡述 臺灣之公共圖書館家族體系因行政組織層級的不同,除國家圖書館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實應定位為「學術圖書館」之外,可將公共圖書館體系區分成四種等級: 第一級為中央層級國立圖書館,包括國立臺灣圖書館與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二所。 第二級為直轄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六都)市立圖書館。 第三級為縣市級圖書館,即是目前的縣市文化局 ( 處 ) 圖

公共出借權:圖書館員的社會責任 與 社會正義

圖書館員的社會正義何在? 邱炯友 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joyo@nccu.edu.tw 一、前言 「公共出借權」(Public Lending Right;PLR)運作方式相當複雜多元,大部分PLR國家是以圖書館館藏著作之「作者」為主,其次才是出版者等其他權益相關人。由於PLR制度之主要「戰場」(發生場域)在圖書館,因此,圖書館界之態度向來受到極大的關注。 圖書館、出版者、作者三者之關係在PLR制度的運作上,也常存在某些不同觀點,甚至是歧見。就PLR精神而言,當論及補償給相關權益人的酬金(remuneration)時,所謂的「合理報酬」(fair remuneration)一詞,並非在乎酬勞之高低,而是在於PLR意義與對圖書館館藏作者的尊重。然而,就大部分圖書館界而言,卻可能認為即使強調尊重館藏作者,但該「酬金」仍根本不應該存在。 PLR制度始於1940年代,已存在這世界七十多年之久,亦有多達三十多個國家實施,這項事實讓許多國家每當論及圖書館事業與作者關係議題時,除非對此制度漠然,否則常無法迴避而成為爭議話題。由於各國圖書館界向來對於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 and Institutes;IFLA)意見極為尊重,且多年來IFLA對於有關圖書館PLR的相關立場見諸於許多歷史文獻;此外,以作家福祉為設想的國際作家論壇(International Authors Forum;IAF)多年來也儼然扮演捍衛與推廣PLR運動之要角,故本文特以此兩個分別代表不同立場之國際組織,就公共圖書館的核心價值談起,並聚焦於IFLA與IAF機構之立論。然而不論是否直接針對PLR制度明確表達了基本態度,從實質意義而言,這些立論可協助圖書館事業釐清思維與反思,並且也更有助於出版者窺察圖書館之基本立場,反之亦然。 二、IFLA為首的圖書館PLR基本立場 IFLA組織創始於1927年,直至1971年正式在荷蘭註冊並設總部於海牙,目前成員橫跨140多國,早已被視為全世界圖書資訊學專業領域的共同發言代表機構。IFLA針對圖書館PLR立場從早期的圖書館宣言等文獻,以及後續歷史發展軌跡中,便可窺得端倪,茲分述重要文獻梗要如下:   1. IFL